2026年4月在沪举办的第110届中国国际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商贸活动。它是观察中国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构建覆盖工作场所、公共空间与应急响应的“大安全”治理格局的一个重要缩影。
参展咨询:陆经理;151--88--26--01--35(备注上海劳保展)
传统认知中,劳保会主要服务于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然而,第110届展会的参展范围清晰地显示出其外延的极大拓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独立成区,涵盖公共危机管理、技术救援等内容,表明展会的关切点已从传统的生产车间,延伸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更广泛的公共安全领域。这种拓展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了安全观念的进化:劳动者的安全不仅取决于工作环境,也与其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安全水平息息相关。展会成为连接 workplace safety(职场安全)与 public safety(公共安全)的桥梁,促进了两个领域知识、技术和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本届劳保会扮演了一个汇聚多元主体的平台角色。这里不仅是生产商展示产品的舞台,更是政府机构(如应急管理部、国家卫健委下属单位)宣贯新出台的《安全生产法》等政策法规、释放标准信号的场所;是行业协会组织研讨、凝聚共识的阵地;是科研院所转化最新科技成果的接口;也是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取一站式安全解决方案的高效市场。通过这个平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力量得以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降低了全社会的安全运维成本,是协同治理模式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展会作为一个大型公共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全民安全文化与风险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媒体对前沿安全科技、感人救援事迹、深刻事故教训的报道,以及展会期间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安全议题。例如,展示先进的人体工学设计如何预防职业肌肉骨骼疾病,或演示智能家居安防产品,都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公众,将安全意识从工作场景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文化层面的浸润,是构建“大安全”格局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根基。结论: 第110届上海劳保会通过其广泛的参与性、前沿的科技展示和融合的议题设置,超越了传统展会的功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构建“大安全”治理格局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安全生产与公共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
参展咨询:陆经理;151--88--26--01--35(备注上海劳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