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更多国际科学前沿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提速

       随着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大科学装置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当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提速。今年以来,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环境监测等多个前沿领域,将在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超大X光机”建设再进一步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3月27日正式启动带光联调,HEPS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航拍图 

  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HEPS,如同超大号的X光机,利用HEPS产生的高能同步辐射光,科学家可以“看清”微观世界,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生成及演化机制。

  HEPS是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将为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显著提升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这个巨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观测能力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将显著提升我国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子午工程“井”字形“监测网”示意图  

  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高质量监测乃至预报空间天气,对于航天、通信等高技术系统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子午工程二期建成了一批大型监测设备,具备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的地基监测能力,相关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全景揭示生命奥秘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3月21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

  科研人员在操作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原子磁力计脑磁成像系统。  

  此设施可对生命体从分子到细胞,再到器官乃至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测与精确测量,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助力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解析。

  目前,此设施已吸引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研究涉及数字器官、脑科学、肿瘤诊疗、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我国物质科学研究再添“利器”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月26日通过国家验收。此装置可创造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实验条件,将为物质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人员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怀柔)低温原位扫描隧道-角分辨光电子谱实验站放置实验样品。

  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等极端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发现物质新现象、研究物质新规律,可以更好开展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有望成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能“看清”电子的“超高速摄像机”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式开工建设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1月10日在广东东莞正式开工建设。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效果图。  

  阿秒是人类目前能够掌握的最短时间尺度,1阿秒仅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利用阿秒激光脉冲,科学家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的跟踪、测量、操控,犹如使用“超高速摄像机”捕捉电子的“动态影像”。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广东东莞和陕西西安共布局10条束线和22个应用终端,建成后,将为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有力支撑。